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1824篇

个人描述

姓名:兽王 职业:活着做人类,死后做兽王 年龄:远古猛兽,很老了,苍老的兽王 位置:地球上,人类中间 个性介绍: 一只猛兽,酷爱动物

偶蹄目

2007-04-09 23:39 阅读(?)评论(0)

昨天说了说奇蹄目,今天来点偶蹄目的吧.

偶蹄目
 哺乳纲的1目。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双数而得名。头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较奇蹄目为少股骨无第 3转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发育支持体重,胃大都为复室性,盲肠短小。除大洋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现存10科75属184种,包括野猪、河马、骆驼、鹿、叉角羚、长颈鹿、麝和鼷鹿等。其中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头顶距地面5~5.4米。最矮小的是鼷鹿,高0.5米。本类动物以趾端的蹄着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担体重,第2、5趾小而呈悬蹄,或缺如。以吃草、树叶为主,仅少数种类为杂食性。反刍的有驼科、鼷鹿科、麝、长颈鹿科、鹿科、叉角羚科和洞角科。

偶蹄目动物胃的构造复杂,呈4室。河马科、 野猪科不反刍。胃1~3室。反刍的机制是进食时经过粗略地咀嚼,咽下的食物进入瘤胃和蜂巢胃,休息时,胃内食物陆续呕入口腔,再经过咀嚼,咽入重瓣胃和皱胃。这是一种缩短取食时间和加强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适应。门齿仅下颌门齿发达,上门齿小或退化以至消失,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前臼齿和臼齿在构造上均属高冠齿。具有适于研磨的咀嚼面。例如猪的颊齿具有隆起呈多数的小瘤状突,称为丘齿型。反刍类的牛、羊和鹿的颊齿具有前后扩展“V” 字形或新月形的月型齿。反刍兽与非反刍类在体型上亦不相同。反刍兽腿长、颈也长,善于奔走。非反刍兽四肢短,体型粗壮,其生活与水域的关系更密切些。偶蹄目与奇蹄目的区别在于两者蹄数不同,奇蹄类的蹄呈1或3的奇数。反刍偶蹄类动物的头上具角。角可大略区分为4种类型:①鹿类雄性个体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长出的茸角覆以皮肤,后经骨质化,表皮脱离、光裸。繁殖期过后,鹿角在翌年春天脱落。②长颈鹿的角极短小。外覆有皮肤,但角和皮从不脱落,终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脱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质硬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老龄动物角基粗,角干长。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有小叉。角鞘每年脱落。

中国有偶蹄目动物41种,其中特产偶蹄类不少。例如野骆驼、 林麝、 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野牦牛、藏羚羊和羚牛等。中国麝类资源也很丰富,种类多,居世界各国之首。黑麂数量极少,现仅残存浙江、安徽交界处。麋鹿曾在长江、淮河下游广泛分布,但现已无野生种。麝香和鹿茸为名贵中药材,中国古代早已开始饲养梅花鹿取茸入药。1950年开始饲养麝,发展人工取香。现代人们饲养的大家畜中,有许多种类是从偶蹄目动物驯化而来,包括猪、 双峰驼、 单峰驼、羊驼、黄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以及梅花鹿、马鹿、驯鹿和麋鹿等。
1骆驼科
 骆驼科Camelidae是胼足亚目现存唯一的代表,可分成两个类群,二者科分别置于骆驼族Camelini和羊驼族Lamini。骆驼族是从北美洲进入亚洲和非洲的一支的后代,体型大,有驼峰,适应沙漠生活。骆驼族现存有2~3种,即单峰驼Camelus dromedarius,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和野骆驼Camelus ferus。单峰驼因有一个驼峰而得名,分布于中东和北非,现存仅有家畜,野生的早已灭绝,但是有些再次被野化,如引入澳大利亚的单峰驼现在在澳洲沙漠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野生种群。双峰驼和野骆驼分别指家畜和野生的双峰驼,有两个驼峰,分布于亚洲中部,双峰驼和野骆驼之间有一定区别,野骆驼驼峰较小,毛较短,四肢则较长,数量非常稀少。双峰驼和野骆驼的关系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野骆驼实际上是野化的双峰驼,不是独立的物种,更多人认为野骆驼是现存为以真正的野生骆驼族成员,并且是双峰驼的祖先,可立为独立的物种或者独立的亚种。羊驼族是从北美洲进入南美洲的一支的后代,体型较小,无驼峰,分布于安第斯山区和南美洲南部的草原、半荒漠地区,有2个野生种和两个家畜种。原驼Lama guanicoe四肢和颈修长,善于奔跑,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广大地区,是现存数量最多的野生驼类。骆马Vicugna vicugna四肢和颈修长颇似原驼,但体型小很多,肩高仅90厘米,是现存骆驼科体型最小的成员。骆马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部,毛长质优,现数量稀少。驼羊Lama glama是南美洲的家畜,体格粗壮,是美洲体型最大的驼类,常用来驮运东西。羊驼Lama pacos也是南美洲的家畜,和驼羊比较相似,但身体较瘦弱,而毛很长,毛质好,可制作高级毛织物。
2牛科
 牛科Bovidae是有蹄类中最成功最进步的一科,包括现存半数的有蹄类。牛科多雌雄均有角,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门齿和犬齿均退化,反刍功能完善。牛科种类繁多,其科以下的分类争议也多,可以分成多个亚科和族。牛科并非起源于非洲,但是现在在非洲却最为繁盛,其中有些亚科是非洲所特有,有些虽非非洲所特有,但是在非洲的种类最丰富。在非洲之外,亚洲牛科的种类也较丰富,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少数,而南美洲和大洋洲没有原产的牛科动物。牛科除了牛亚科的牛族统称为牛,羊亚科的羊族统称为羊外,其它多统称为羚羊。

牛亚科Bovinae是分布比较广泛的亚科,也是仅有的可见于非洲和亚洲之外的两个亚科之一,但是分布中心还是在非洲和亚洲南部,其中亚洲东南亚最近还有新种被发现。牛亚科多体型较粗壮,其中包括有角类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不善于奔跑。牛亚科可分成牛族Bovini、蓝牛羚族Boselaphini和薮羚族Tragelaphini。牛族包括现存有6个属,其中多种驯化成了家畜。牛属Bos是牛族最大的一属,野生种类分布现局限于亚洲南部、东南部一带,北到青藏高原、南到爪哇,其中牦牛Bos mutus生活于青藏高原,其它现存牛属成员除了家畜外均生活于热带森林和林地。水牛属Bubalus仅水牛Bubalus bubalis,也有人分出不同的种,已经被驯化成家畜,另有少数种群生活与南亚和东南亚的少数地区。水牛属史前曾经到达我国北方地区。倭水牛属Anoa是牛族中体型最小的成员,有3种,分别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的民都洛岛,数量稀少。非洲野牛属Syncerus仅非洲野牛(非洲野水牛)Syncerus caffer,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树草原和森林地带,是非洲仅有的牛属动物,也有人将热带雨林中的分出单独的赤水牛(刚果野牛)Syncerus nanus,二者外形和习性均有一定差别。野牛属Bison是唯一分布非洲和亚洲以外的牛亚科成员,包括美洲野牛Bison bison和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两种,欧洲野牛数量稀少,现处于半野生状态,美洲野牛曾经是美洲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但一度几乎被捕杀殆尽,经过保护得到了恢复。蓝牛羚族现为南亚的特产,有蓝牛羚Boselaphus tragocamelus和四角羚羊Tetracerus quadricornis两种,蓝牛羚是亚洲体型最大的羚羊,四角羚羊则是唯一有四个角的羚羊。薮羚族使非洲的特产,其中德氏大羚羊Taurotragus derbianus世界上最大的羚羊,体型和牛相当,紫羚羊Boocercus euryceros则是最大与最漂亮的森林羚羊。

羊亚科Caprinae是牛科分布最广,成员最复杂的一个亚科,成员之间体型和习性相差较大,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族,其分法有一定的争议。羊亚科成员多生活于高原山地,其分布中心是亚洲腹地,在欧洲和北美也能见到,而在牛科最丰富的非洲则只见于北部地区。高鼻羚羊族Saigini成员有膨大的鼻子,适合快速奔跑,有人将其归入羚羊亚科。高鼻羚羊族包括分布于中亚的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和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二者均可结成媲美非洲的大型羚羊群,但前者因为羚羊角的药用价值而被捕捉,在我国境内已经灭绝,后者因为产高质量的羊绒而被捕杀,日趋濒危。羊牛族Ovibovini成员的体格粗壮似牛,毛长而适应寒冷生活,现存两种,麝牛Ovibos moschatus分布于北极地区,是分布最北的有蹄类,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又称扭角羚,分布于我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国家的山地。羊羚族(臆羚族、斑羚族)Rupicaprini(Naemorhedini)体型略似羚,多生活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山地,如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又称苏门羚,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山地较常见的大型动物,斑羚Naemorhedus goral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北京郊区也能见到。羊羚族有两种分布于亚洲以外,其中臆羚Rupicapra rupicapra分布于欧洲和近东地区,雪羊Oreamnos americanus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也有人将这两种亚洲以外的羊羚类归入羊族。羊族Caprini有4属,均是一些非常适应山地生活的动物。绵羊属Ovis是分布最广的羊,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山地都能见到,以角大而成螺旋形为特征,其中家畜绵羊Ovis aries因出产羊毛而被广泛饲养,亚洲中西部的赤盘羊Ovis orientalis可能是家畜绵羊的野生祖先,我国产的盘羊Ovis ammon(左图)则是绵羊属体型最大的一种。山羊属Capra以嘴下有须为特征,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山地,另有西敏羊Capra walie分布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西敏,是非洲仅有的两种野羊之一,数量非常稀少。西敏羊常被当作是羊Capra ibex(右图)的亚种,羊又称北山羊,分布广泛,我国西北也能见到。家畜山羊Capra hircus比绵羊更能忍受恶劣的环境,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其祖先可能是中近东一带的野山羊Capra aegagrus。非洲的另一种亚羊是蛮羊Ammotragus lervia,是蛮羊属的唯一代表,分布于北非,雄羊颈下有长须。有两属野羊是亚洲的特产,岩羊属Pseudois有2种,岩羊Pseudois nayaur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西北南部及中亚一些山地,倭岩羊Pseudois schaeferi是较新承认的种,特产于我国西南。塔尔羊属Hemitragus有3种,雄性身披长毛,分布于南亚和西南亚的山地,其中喜马拉雅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也见于我国西藏最南部 
3猪科
 猪科(Suidae)偶蹄目猪形亚目的一科。是分布于旧大陆的猪型动物,是猪形亚目中现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猪科吻部长,形成猪鼻,嗅觉极发达,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弯曲,形成獠牙,每足4趾,仅中间2趾着地。猪科是现存偶蹄目中食性最杂的一类,适应力强,可生活于多种生存环境中。猪科最著名最成功的种类当属野猪或家猪Sus scrofa,野猪即是家猪的祖先,二者为同一种,学名相同。猪科成员集中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只有野猪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的广大地区都能见到。野猪在很早以前就驯化成了家畜,但是现存野生种群仍然很繁盛,是驯化称家畜的野生动物中唯一野生种群仍然繁盛的物种,也是现存欧亚大陆最常见的大型野生动物之一。野猪适应力极强,繁殖迅速,可以食用遇到的各种食物,体格强壮獠牙发达且成群活动,可以抵御任何食肉动物,少有天敌,而现在大型食肉动物日趋濒危,野猪更是几乎没有了天敌。家猪虽然性情上与野猪相差较大,但是一旦逃逸到野外,仍然能或多或少的恢复野性,在澳洲等地野化的家猪成功的在野外繁盛起来。非洲的疣猪Phacochoerus aethiopicus和河猪Potamochoerus porcus(右图)也是非常成功的动物,可见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河猪还出现于马达加斯加岛,是岛上现存唯一的野生有蹄类,河猪体色变化较大,从鲜艳的红棕色到较暗淡的颜色都有。猪科除了野猪这样比较繁盛的物种外,也有一些分布局限的珍稀物种,如鹿豚Babyrousa babyrussa(左上)仅分布于苏腊威西岛,上獠牙并非从口中伸出而从鼻骨上伸出,主要起装饰作用;倭猪Porcula salvanius(左下)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东段和中段,体型非常小,体重仅10公斤,是体型最小的野猪,数量稀少,非常神秘。 
4西猯科
 西猯科(Tayassu)偶蹄目猪形亚目的一科。是分布于新大陆的猪型动物,外形和习性和猪科非常相似,但是二者亲缘关系并非似外表那样接近。西猯科体型通常比猪科小,后肢只有3趾,虽为杂食性,但比猪科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比猪科复杂,獠牙向下而非向上弯曲,是强有力的攻击性武器,除去獠牙外,还有臭腺可用于驱敌。西猯科现存有3种,西猯Tayassu tajacu(右图)又称颈锁猯,麝猯,体型较小,颈部有白环,分布广泛,是西猯科最常见的种类,分布于从美国西南部到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从森林到半荒漠地区都能见到。白唇猯Tayassu pecari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一带,体型较大,成大群活动,战斗力强,几乎没有动物敢于招惹它们。草原猯Catagonus wagneri分布于南美洲查科草原,原本认为是已经灭绝的动物,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查科草原重新发现,是美洲最后发现的大型动物,也是西猯科最珍贵的种类。草原猯尾较长,而其它两种猯均尾极短。

  西猯
5鼷鹿科
偶蹄目的 1科,本科动物在分类上介于骆驼科和鹿科之间的一个科。外貌似鹿而非鹿,无角,上犬齿发达,雄性尤甚,伸于唇外;前臼齿高冠具锐利切迹,吻尖而窄,鼻孔似裂缝,无颜面腺和足腺,脚长而细,每足具4趾。反刍,胃分3室,第3室退化。齿式□。中国仅1种,即鼷鹿。是中国偶蹄类动物中体型最小的1种,体长仅50厘米左右,体重约2.5~4.5千克,肩高不足33厘米,尾长不到10厘米;掌骨与附骨已愈合而成为单一的管骨;乳头两对;前肢短而后肢长;身体背部棕褐色,杂有浅色斑,腹部白色,并有1个棕褐色条纹,前胸有不规则的赭褐色环斑。本科包括 2属:斑水鼷鹿属仅1种,产于非洲;鼷鹿属共3种,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种鼷鹿产于云南西双版纳。

鼷鹿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林栖动物,多栖息在林缘和草丛中。性温顺,怕人。不结群,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奔跑时似兔。由于体小,极易隐蔽。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妊娠期120~155天。每胎产1~2仔。目前数量极少。
6鹿科
 鹿科Cervisae,属于偶蹄目,是比较原始的有角类,种类较多,分布广泛,遍及大洋洲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外的世界各地,其中以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最为丰富,而美洲是其第二个分布中心。鹿科可以分成麝亚科Moschinae、麂亚科Muntiacinae、鹿亚科Cervinae、空齿鹿亚科Odocoileinae和已经灭绝的古鹿亚科Palaeomerycinae,其中麝亚科和古鹿亚科是有角类最原始的成员,二者也常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科,而空齿鹿亚科的獐族Hydropotini特征比较特殊,常成为独立的亚科。我国是鹿科种类最多的国家,鹿科也是我国有蹄类的最大一科,其中不少种为我国特产。
7叉角羚科
 叉角羚科(Antilocapridae)偶蹄目的一科。是北美洲特有的有蹄类,其起源介于牛科和鹿科之间,角也介于二者之间,似牛角分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脱落,但是角却象鹿角那样分叉,角鞘则每年脱落。叉角羚科在史前时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类,种类繁多,现在仅存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一种,原本数量较多,后被大量捕杀,受到保护后则又有所恢复。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长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8河马科
 河马科 Hippopotamidae

  偶蹄目的 1科。共有2属2种。河马是巨大的陆栖动物之一,体长4米,肩高1.5米,体重约3吨;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头硕大,眼、耳较小,嘴特别大;尾较小;下犬齿巨大,长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较厚,约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分布于非洲。生活在热带的水草丰盛地区。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有时也能结成上百只的大群。单独的河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兽。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时,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或农作物。性温顺、惧冷喜暖。善游泳,可沿着河底潜行5~10分钟。在交配季节,雄性间时有争斗。妊娠期约8个月,每胎1仔,初生的幼仔重达50千克。哺乳期1年,4~5岁性成熟,寿命30~40年。

  以前河马分布曾遍及非洲,包括北非的一些河流,由于自然条件的变更和人类的猎杀,许多地区已经绝迹。现分布于非洲赤道附近以及南非、东非一带。河马因食大量水草而有利于疏通河道。排粪于水,可提高鱼的产量。皮革坚韧,用途较广。牙可充象牙,作各种雕刻工艺品的原料。河马也是动物园中的著名观赏动物。

  另一种矮河马,体短小,重仅200千克左右,体长1.5米,高0.8米。分布在西非利比里亚和塞拉里昂内的密林沼泽、溪流中,单独或成对活动,数量稀少,较河马更为珍贵。
9长颈鹿科
 长颈鹿科(Giraffidae)是偶蹄目中最独特的一类,牙齿为原始的低冠类型,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头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头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长颈鹿科现存仅分布于非洲,有2种,而史前分布较广泛,可以分成古麟亚科(古长颈鹿亚科,古羚亚科)(Palaeotraginae)、长颈鹿亚科(Giraffinae)和西洼兽亚科(Sivatheriinae)。古麟亚科是长颈鹿科的原始类型,体型较小,四肢和颈均较短,生活于森林中,史前时期分布较广泛,我国也能见到。古麟亚科至今仍有一个代表生存,即霍加披(Okapia johnstoni),分布于非洲刚果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保持着很多原始特征。长颈鹿亚科是生存于稀树草原地带的长颈鹿,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型,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长颈鹿亚科现存仅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一种,广布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地带,是现存身材最高的动物,也是人们最熟悉的非洲动物之一。西洼兽亚科是比较特化的长颈鹿,体型较粗壮,角大而扁,现在已经全部灭绝。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